上个星期,《华尔街日报》有一篇报道《奥运会加剧北京水危机》:
加拿大一家环保组织Probe International发布的报告称,奥运会带来了体育场馆和大型喷泉等景观项目用水量的增加,加剧了北京不断恶化的水危机。
报道很简短,只有二百多字。我很想看到报告原文,就去了Probe International的网站,下载了全文。
这个组织虽然是在加拿大,但是网站上有许许多多关于中国的内容。因此毫不奇怪,它被屏蔽了,中国大陆访问者需使用代理才能打开。为了方便大家看到,我提供这份名为《Beijing's Water Crisis: 1949 -- 2008 Olympics》的报告的另一个下载地址(PDF文件,670K)。
这份报告一共50多页,我大致地翻阅了一遍,不是很仔细。下面简单复述主要内容,其中也有一些我自己的感想。
北京是一个缺水的城市
北京的水资源有二个来源:地表水和地下水。
1)地表水与降雨量有关。北京的年平均降雨量是590mm,最大值是1,406 mm(1959年),最小值是242mm(1869年)。 形成鲜明对照的是,人口相仿的上海年平均降雨量是1,411 mm,纬度相同的纽约是1,090 mm。
从1970年到2008年,北京的年降雨量的趋势一直在下降,官厅水库和密云水库的来水量和储水量,也是一年比一年低。事实上,如果只计算1999年到2007年,那么北京的年平均降水量不足430mm。
在气象学上,"干旱"被定义为降水量小于450mm的年份,那么从上个世纪70年代至今的30多年中,北京有25年是干旱的。(顺便说一句,2008年上半年,北京降雨量为207mm,为10年之最,是去年的9倍。2008年真是反常的一年。)
2)北京的地下水已经被全部开发了。北京水务局(Beijing Water Bureau)估计,北京地下水的安全使用量是20~24.5亿立方米/年,视降雨量而定。目前,北京的实际地下水使用量就是24.5亿立方米/年。
由于地表水和地下水都在减少,北京的人均水资源量从1949年的1000立方米,下降到2008年的不足230立方米,是世界平均值的13分之一。北京是世界上最缺水的大城市之一。
北京是一个浪费水的城市
面对水资源的匮乏,当局没有采取任何节水的整体规划,水资源消耗量随着经济扩张不断快速增长。
这里都不用举出数字,任何了解北京狂热的房地产市场的人,都不难想象出遍地的高楼和建筑工地,以及不断扩大的城市规模,对水资源会产生多么巨大的压力。
有些地方特别浪费水,却没有得到有效控制。
1)洗车业。北京是全国机动车保有量最高的城市,因此也拥有一个庞大的洗车业。全市的洗车点超过7000处,估计每年用水3000多万吨,占北京市总水用量的1%左右。
2)高尔夫球场。北京一共有38个标准高尔夫球场,每个都需要巨量的水资源维护,考虑到北京处在干旱地区,因此维护成本更高。这些高尔夫球场一年耗水量大约2000多万顿。
3)奥运会。据估计,奥运会使得北京的用水量增大了5%。其中有一些是免不了的,但另一些就不太合理,比如新建大型喷泉和水岸景观:奥运村中有人工湖,还有一个专门的奥林匹克水上公园。最可笑的是,顺义还建了一个国内射程最高的旱地喷泉,喷泉高度可达136.8米,寓意顺义在历史上有建制记录为1368年。
此外,国家大剧院旁的人工湖,也让我觉得不可理解。不仅毫无意义,而且极为浪费水,纯粹是长官意志和门面工程。北京市对保护水资源的态度,由此可见一斑。
水从哪里来?
北京的水资源不足问题越来越严峻,据估计现在每年的用水缺口就有5000万吨。(停掉洗车和高尔夫球场正好弥补。)
怎么办呢?
好在北京是首都,拥有调配一切的政治权力,让全国人民来支援北京,什么难题都能解决。
北京市现在的解决问题主要有两个,短期中是从周边地区调水,主要是河北,其次是内蒙,长期中是南水北调,从湖北引长江水入京。
且不说,这种工程在经济上和生态上是否合理,只说一点,那就是水资源总量是不变的,北京多用了水,其他地方的水就少了。河北就是最明显的例子,北京越繁荣,河北就越缺水,因为水都送到北京去了。河北农村和北京市区的差别,大得难以想象,更难以想象的是,两者地理距离不过一二百公里。
大概因为总有地方可以调水,所以北京市才如此不关心节水吧。
《圣经》中记载,索多玛城的居民奢侈荒淫,只知享乐,不知节制,最后全城都被上帝毁灭。我想,北京变成沙漠,还要多久呢?
(完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