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
昨天媒体报道,今年台湾高考,零分也能上大学:
今年岛内预估只有84000多人填志愿,总招生数85000多人,录取机会超过100%,即使某科缺考算零分,也可能被没设录取门坎的校系录取。
这就是说,台湾高校的总招生数已经大于生源总数,而且因为某些高校不设最低分数线,所以只要你填了志愿,不管考多少分,都能被录取。事实上,去年就有人,四科总分18分,也进了大学。
但是,入学门槛的降低,只是问题的一方面。另一方面是,大学学费不断上涨。
根据媒体报道,台湾大学的学费如下:(4.5元新台币约等于1元人民币,请自行换算。)
2005年公立大学的学杂费每学期为1.26万元到4.03万元新台币,私立大学的学杂费为2.43万到7万多元新台币,而超过7万元新台币的5个院系都是私立大学医学系。
比学费上涨更糟糕的是,据统计,岛内青年失业率已连续四年超过百分之十,即使找到工作,大学毕业起薪也只有23000多元,比八年前还低。如果学生依靠贷款来付清学费和生活费,那么大学毕业后,他除了一张文凭,还会有将近40万元新台币的债务。
这就是台湾青年面对的处境:大学教育越来越显得不合算。本科文凭无助于就业,反而还会给你带来一身债务。
2.
中国大陆的高等教育也有这个趋势,虽然还没有到台湾那个程度。但是,有些地方恐怕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。
首先,大陆的高校想赚钱都想疯了,什么事情都要问学生收钱。在我看来,国内的高校都应该改名,不叫"xx大学",而叫"xx大学有限责任公司",校长就是CEO,学生就是消费者。
其次,大陆高校的教育品质极其恶劣。你在大学里学到的、对你未来有用的东西极其有限,通常情况是,你会变得无比厌学,白白浪费了4年青春。我自己上的大学是211高校,据我个人的观察,北大清华也是这个样子。借用我以前一个同学的话:"老师的作用不是教你东西,而是提醒你该自学到哪里了。"
因此,从长远来看,在国内上大学更不合算。学生出了高价,反而得到的是一个质量低劣、"毁"人不倦的服务。
3.
总而言之,大学教育的普及化和平民化,是一个历史趋势。大学文凭将逐渐与经济收入脱钩,有一张文凭,并不能保证你能找到高薪工作。
未来,人人都有大学文凭,所以文凭也就变得不重要。上不上大学,或者上什么专业,将最终变成一个个人兴趣问题。学生们将更多地根据自己的愿望,来选择人生道路。
关于未来高等教育可能的演变,可以参考我翻译的Paul Graham的《未来的互联网创业》一文的第八部分,我很同意他的观点。
(完)